《芮良夫毖》相關諸句整理者正式發表的釋文爲:

簡5+6:君子而受柬萬民之咎,所而弗敬,卑(譬)之若【5】重載以行崝險,莫之(扶)道(導),其由不邋(攝)丁(停)。

整理者似乎在蔡偉説之前即已把“卑”讀爲“譬”,但其他仍如趙平安先生的釋文。

在清華三刊布後,還有一些學者對這幾句進行過修正,如馬楠先生認爲“柬”應讀爲“諫”。[6]單育辰認爲“所”應讀爲“御車”“御民”之“御”,如《尊德義》簡24“”可讀爲“御”,其字亦从“所”得聲;又《周易·漸》“利禦寇”之“禦”,馬王堆帛書《周易·六十四卦》行86即做“所”。[7]另外,我們認爲“君子而受柬”的“而”很可能是“不”的訛字。在楚簡中也有“不”訛寫爲“而”的例子,如上博三《周易》簡50“婦孕而□”,“而”字,馬王堆帛書及今本《周易》皆做“不”。

這樣,經過學者整理後,可以得到似乎比較可靠的釋文:

簡5+6:君子而〈不〉受柬(諫),萬民之咎,所(御)而弗敬,卑(譬)之若【5】重載以行崝險,莫之(扶)道(導),其猶不顛(覆)。

清華簡中“倒山”形字的各家釋讀

郭永秉先生把“”讀爲“覆”的意見爲很多學者所采納,如白於藍先生説:“《孔叢子·嘉言》有‘譬若載無轄之車以臨千仞之谷,其不顛覆,亦難冀也’語,這段文字與簡文文義十分接近,而其中與簡文‘’對應的字正是‘顛覆’。……‘’、‘’之與‘覆’字讀音相近或語義相關則幾乎是可以肯定的。”[8]又如侯乃峰、劉嬌等先生都在把“”釋爲“覆”的基礎上,對有關問題加以探研。[9]

也有學者有不同意見,如馬楠先生認爲:“‘’字爲倒山之形,在清華簡他篇中用作‘聖’字的附加聲符,此句‘敬’、‘’爲韻,可見爲耕部字無疑。”[10]裘錫圭先生認爲“”是“傾”的初文。[11]趙平安先生認爲“”可釋爲“亭”。[12]張崇禮先生説:“‘’正處在和前文‘敬’字押韻的位置上,裘先生懷疑‘’是‘傾’字初文,是很正確的。……郭先生(松按,指郭永秉)提到睡虎地秦簡《爲吏之道》11號簡伍欄有从山、頃聲的字,用作傾覆之傾(辭例爲‘彼邦之’)。我們覺得,這其實是把‘’釋爲‘傾’的一個很重要的證據。‘’字加注聲符‘頃’之後,原字類化爲正常的‘山’形,在文字學上是很容易理解的。”[13]他們都認爲“”是一個屬於耕部韻的字。

2015年,李學勤先生提到過的清華五《殷高宗問於三壽》正式刊佈,[14]其所謂的从“聖”从“”的寫法見於簡7,作“”形,整理者言:“從聖得聲,耕部書母字,讀爲耕部溪母之‘傾’。傾,傾仄失衡。”這是正確的。在清華五未刊布前,鄔可晶先生曾借助李學勤在《關於清華簡中的“丁”字》一文中發表的寫法,讀其字爲“傾”,時間要比清華五發表早很多,[15]整理者可能採用的就是鄔先生的意見。網友“易泉”在《殷高宗問於三壽》正式刊佈後也説:“”似被用作“傾”,《殷高宗問於三壽》“”中的“聖”可能是附加聲符,《芮良夫毖》的“顛(傾)”相當於《後漢書•崔駰傳》“四牡橫奔,皇路險傾”之“險傾”。[16]不過鄔先生認爲:“此字所从的倒山形,不是表音的聲符,而是意符,以傾覆之山形所會之‘覆’義,作爲‘傾’這個詞的意符(傾、覆義近,古代多連言)。”郭永秉先生則認爲:“早期古文字的表意字一形多用的現象是大量存在的……這個字形本來就完全可能既有‘覆’的讀音也有‘傾’的讀音。這樣一來,《殷高宗問於三壽》的‘傾’字,就可以分析爲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的形聲字(也就是在‘傾’之初文上加注‘聖’聲,以明確其‘傾’一讀)。不過,從《芮良夫毖》字字所在的韻腳,以及它與‘顛’連用的情況看,現在還只能對倒山形字的‘覆’一讀作出較爲肯定的判斷。”但若如鄔先生説,爲什么用一個讀音與“傾”完全不同的“”(鄔先生認爲“”釋爲“覆”)作“傾”的意符,值得懷疑。若如郭先生説,“”有“覆”與“傾”兩讀,是不符合漢字造字規律的。

清華簡中“倒山”形字應讀爲“傾”

我們也對“”釋“覆”之説產生過深深的懷疑,曾説:“從《芮良夫毖》中‘倒山形’字形與‘敬’押耕部韻及《殷高宗問於三壽》簡7的‘傾’作‘倒山形’字形加‘聖’作聲旁來看,‘倒山形’字形很可能即‘傾’的會意字。”[17]但“”釋“傾”一説反響不大,罕有人採用。

2019年末,賈連翔先生在“李學勤先生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”中發表的論文,[18]根據清華九《廼命二》簡2“祖”字的寫法,發現《芮良夫毖》簡6釋爲“道”的字,以往大家都無異辭,其實釋錯了,應該是“䢐”字。這兩個字寫法如下:

《芮良夫毖》簡6“䢐”

《廼命二》簡2“祖”

它們右旁之形很接近,可以相互比較。不過《芮良夫毖》屬於《尹至》類抄手,而《廼命二》屬於《管仲》類抄手,它們并非同一抄手。[19]我們以前已經提到,《尹至》類抄手書寫“且”形時,上多有加兩斜撇者,[20]如《祭公》中“且”字作簡1或簡1或簡4,《殷高宗問於三壽》中“且”字作簡24。這種寫法其實更與《芮良夫毖》簡6的字相近,似不必再假之於《廼命二》的寫法。另外,在楚文字中“且”形和“目”形只有有無一橫之異,故兩者經常混淆,“且”形訛爲“目”形的,如在清華二《繫年》中,簡102“”的“目”下有橫,簡87“”的“目”下無橫;在清華八《攝命》中,簡3“”的“目”下有橫而簡32“”的“目”下無橫。“目”形訛爲“且”形的,如在清華八《心是謂中》中,簡3“”的“目”下無橫而簡1“”的“目”下則有橫。但要注意,《芮良夫毖》簡6的“䢐”所从的“止”部最上一筆好像多出現了一撇,但其實是“止”短撇的頓壓起筆及撇畫,可參考同字“且”部右上一撇的頓壓起筆。

賈先生又説:“《说文》:‘䢐,往也。’或体作‘徂’。‘莫之扶䢐’句意为如果没有辅助就去前往。”這樣理解不是很通順。我們認爲“䢐”可讀爲“助”,“助”和“䢐”都从“且”得聲。“扶助”一詞典籍多見,如《白虎通·鄉射》“所以扶助微弱而抑其強”、《釋名·釋親屬》“夫,扶也,扶助其君也”。《芮良夫毖》簡6的“扶助”其實指的就是簡5“君子而〈不〉受諫,萬民之咎”的“受諫”。在清華簡中,多用“(如清華一《皇門》簡3)”表示“助”,但楚簡中常常用多個寫法表示同一個詞,所以用“䢐”表示“助”毫不奇怪。蘇建洲先生指出慈利簡《逸周書·大武》“同惡相助”的“助”寫作“”,也是从“且”的。[21]有意思的是,蔡偉先生從“扶道(導)”的舊釋出發,解釋《芮良夫毖》的相關句時説:“譬如重載以行峻險之地,若不加以扶助,難道還會不折斷、顛覆嗎?”用的正是“扶助”一詞。從文意上看,該篇用接受別人諫言來比作受人扶助,這樣理解也是比較穩妥的。

賈先生又評論《芮良夫毖》簡6的“”形説:“其中的‘道’字的釋讀本是錯誤的,因此這種韻腳的總結恐怕也不能成立。綜合現有材料來看,將此字歸入耕部,釋爲‘傾’,更爲優勝。”這也是非常準確的。郭永秉先生釋“”爲“覆”的最重要的證據,是它與舊誤釋爲“道”的押韻角度考慮的,但現在知道“道”字是誤釋,那麼“”釋爲“覆”的證據就不存在了。

如果把《芮良夫毖》“君子而〈不〉受柬(諫)”的前面幾句簡文合起來看的話,經過改釋後的相關釋文如下(字下劃綫表示韻腳所在位置):

簡4+5+6:用莫能止【4】欲,而莫肯齊好。尚(當)兢兢敬哉,顧彼後復(報)。君子而〈不〉受諫,萬民之咎。御而弗敬,譬之若【5】重載以行崝險,莫之扶䢐(助),其猶不顛(傾)?

可以看出,這幾句話的韻腳十分清楚,“好”“報”“咎”押幽部韻;“敬”與“(傾)”押耕部韻。[22]再結合《殷高宗問於三壽》簡7“”、睡虎地秦簡《爲吏之道》簡11的“”字來看,它們就是一個从“”从“聖”、一個从“山”从“頃”的雙聲字。那麼,《芮良夫毖》“”字確實只能釋爲“傾”,造字之義是象山傾覆之形,而不能釋爲“覆”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“持盈而不傾”,高誘注:“傾,覆也。”《詩經·大雅·瞻卬》“哲婦傾城”,朱熹《詩集傳》:“傾,覆。”“傾”和“覆”的意思非常相近,但它的意義比“覆”還要廣泛一些,也包括有傾仄、傾斜的意思。所以簡文用“顛傾”來指車的顛覆、傾側是非常合適的。“傾”上文已經指出的清華三《赤之集湯之屋》也見其字,辭例爲“其一白兔【14】不得,是始爲埤,諸屋,以御白兔”(簡14+15)。另外,清華四《筮法》也有其字,辭例爲“見數,乃亦得”(簡11+12),這兩句簡文中的“”因爲簡文還有其它疑難之處,暫時不能確釋,但也一定是與“傾”語音相近的一個詞。

(本文發表於《文獻語言學》2023年第16輯。)

注释:

* 本文受到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“清華簡佚《書》類文獻整理與研究”的資助。

[1] 趙平安《京、亭考辨》,上海:“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九屆學術年會”會議論文,2012年10月。該文後來刊於《“京”、“亭”考辨》,《復旦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2013年第4期。

[2] 蔡偉《讀新見的出土文獻資料札記二則》,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”網,2012年12月24日。

[3]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叁)》,中西書局2012年。

[4] 丁若山《讀清華三懸想一則》,“簡帛”網,2013年1月12日。

後來加以補充,以《釋清華簡中倒山形的“覆”字》爲名,先發表於香港:“清華簡與《詩經》國際學術研討會”會議論文,2013年11月,又刊於《中國文字》新三十九期,臺北: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,第77—88頁;又刊於《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,第262—272頁。

[5] 李學勤《關於清華簡中的“丁”字》,《初識清華簡》,中西書局2013年,第186—187頁。

[6] 馬楠《〈芮良夫毖〉與文獻相類文句分析及補釋》,《深圳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》,2013年第1期。

[7] 單育辰《清華三詩、書類文獻合考》,香港:“清華簡與《詩經》國際學術研討會”會議論文,2013年11月;又,單育辰《清華三〈詩〉、〈書〉類文獻合考》,《清華簡研究》第二輯,中西書局2015年,第227—230頁。

[8] 白於蓝《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三)〉拾遺》,合肥:“紀念何琳儀先生誕辰七十週年暨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”論文,2013年8月;又,白於蓝:《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三)〉拾遺》,《中國文字研究》第二十輯,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,第22—23頁;又,白於蓝《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三)〉拾遺》,《漢語言文字研究》第一輯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,第146—148頁;又,白於蓝《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叁)〉拾遺》,《拾遺錄——出土文獻研究》,科學出版社2017年,第151—154頁。

[9] 侯乃峰《清華簡(三)所見“倒山形”之字構形臆説》,“簡帛”網,2013年1月14日。又,《戰國文字中的“阜”》,《貴州師範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2017年第1期。劉嬌《清華簡〈赤 之集湯之屋〉“是始爲埤”與“桀作瓦屋”傳説》,《古文字研究》第三十二輯,中華書局2018年,第378—383頁。

[10] 馬楠《〈芮良夫毖〉與文獻相類文句分析及補釋》,《深圳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》,2013年第1期。

[11] 郭永秉《釋清華簡中倒山形的“覆”字》引裘錫圭説。

[12] 趙平安《再論所謂倒山形的字及其用法》,《深圳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》,2014年第2期。

[13] 張崇禮《清華簡〈芮良夫毖〉考釋》,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”網,2016年2月4日。

[14]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伍)》,中西書局2015年。

[15] 郭永秉《釋清華簡中倒山形的“覆”字》引鄔可晶説。

[16] “易泉”:《清華五〈殷高宗問於三壽〉初讀》,“簡帛”網“簡帛研讀”論壇,2015年4月10日,http://www.bsm.org.cn/bbs/read.php?tid=3249,“易泉”2015年4月10日第1樓的發言。

[17] 李松儒《清華五字迹研究》,《簡帛》第十三輯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,第79—89頁。

[18] 賈連翔《淺談竹書形制現象對文字識讀的影響——以清華簡幾處文字補釋爲例》,北京:“李學勤先生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”會議論文,2019年12月;此文後加以修訂,正式發表於《出土文獻》2020年第1期。

[19] 《尹至》類字迹有清華一《尹至》《尹誥》《耆夜》《金縢》《祭公》,清華三《説命》上篇、中篇、下篇、《周公之琴舞》《芮良夫毖》《赤之集湯之屋》,清華五《殷高宗問於三壽》12篇;《管仲》類字迹有清華五《湯處於湯丘》《湯在啻門》、清華六《管仲》、清華九《廼命一》《廼命二》《禱辭》6篇,有關《管仲》類字迹的研究參看李松儒《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〉(陸)之〈管仲〉字迹研究》,《書法研究》2016年第4期;又李松儒《清華九〈廼命〉的書寫、製作與編聯》,《出土文獻》2020年第1期。

[20] 李松儒《再論〈祭公〉與〈尹至〉等篇的字迹》,《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》,中西書局2017年,第252—260頁。

[21] 苏建洲《讀慈利楚簡〈逸周書·大武〉三題》,《簡帛研究二〇一八》(秋冬卷)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,第27頁。

[22] 簡5+6“御而弗敬,譬之若【5】重載以行崝險,莫之扶助,其猶不顛(傾)”,前面是押幽覺韻的幾句話,後面是押陽部韻的幾句話,只有這一句押耕部韻。相類情況可參看本篇簡18+19“天之所,莫【18】之能支,天之所支,亦不可。板板其無成,用皇可畏”,前面是押之職韻的幾句話,後面是押脂質真韻的幾句話,只有這兩句押耕部韻;在押脂質真的一大段話中,其間有簡21“政命德刑,各有常次,邦其康寧。不逢庶難,年穀紛成”這兩句押耕部韻,其間又有簡22+23“五相不彊,罔肯【22】獻言,人容姦韋(回)。民乃噑囂,靡所屏哀(依)”這兩句押微部韻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