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早年寄人篱下,屈身于他人,徐庶是他早期创业阶段最重要的谋士。徐庶还把好友诸葛亮推荐给刘备,这才有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。曹操挟持徐母,逼徐庶弃刘投曹,徐庶无奈挥泪与刘备作别,徐庶在曹魏终身没有为曹操、曹丕父子献一计一策,他最后得到了寿终,诸葛亮知道徐庶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伤。

徐庶本命徐福,字元直,颍川长社人(治今河南禹州)。献帝初平二年(191年),董卓在京师擅自废立,权倾朝野,一时天下群雄并起举兵声讨董卓,徐庶为了躲避战乱,与同郡好友石滔南下至荆州居住,得以结实同样在荆州结庐隐居的诸葛亮,二人经常往来,纵论天下,针砭时弊,关系比较密切。

建安十二年(207年),刘备新败于曹操而被迫南下投奔同宗荆州牧刘表,被安置在新野抵御曹操。徐庶对汉室宗亲刘备早有耳闻,知其信义著于四海,却因力量衰微而屈他人之下,于是前往投奔刘备。刘备自起兵以来未得一谋士,徐庶主动来投,刘备非常高兴,因此极为器重他。

根据《三国演义》所记载,徐庶是在曹操挟持其母之后,不得不挥泪离开刘备前往曹营,临行前把挚友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。但历史上徐庶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之人,他与诸葛亮交往密切,知道他是个可以纵横帷幄,决胜千里的惊世大才,因此早在建安十二年(207年)便主动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,并力劝刘备放下身段,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,这才有了后来刘备“三顾茅庐”请诸葛亮出山的典故。因此诸葛亮和徐庶曾经是共同辅佐过刘备一段时间的。

展开全文
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荆州牧刘表病死,其次子刘琮接掌荆州大权,曹操大军南下,刘琮在娘舅蔡冒的建议下举州投降。自知荆州不能再待的刘备率部众南下,徐庶带着家眷而诸葛亮随刘备一起逃亡,结果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追上,其母被曹军虏走。曹操知道徐庶是当世名士,而徐庶又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,曹操以徐母为要挟,迫使徐庶离开刘备,前往曹营。

而《三国演义》对这一段的艺术加工也是非常精彩,曹操知道刘备任用徐庶为军师后,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,俘虏徐母到许都,并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徐庶,一向事母笃孝的徐庶悲痛欲绝,不得不挥泪与刘备告别,前往许都,挚友石滔亦相携前往。徐庶到了许都才知道自己被骗,徐母因此斥责于他,并愤极自杀,徐庶自此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。

徐庶被迫屈身于曹操,但他是个耿直的人,既然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是不是代表曹操不再重用他了?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,曹操是个爱才惜才之人,徐庶既然不能为他所愿,曹操又不想背负薄待名士的骂名,更何况徐庶作为荆州名士,身在曹营多少也能起到笼络人心的作用。因此曹操在世时,徐庶还能作为谋士参与政事。延康元年(220年)曹操去世,徐庶还以徐福之名和其他人一起向曹丕上表劝进。魏文帝时期,徐庶又担任过右中郎将、御史大夫。

右中郎将是四品官,秩比二千石,御史大夫则执掌纠弹百官朝仪之事,两个官职皆主内,算是没有什么实权的闲散官职,可见,徐庶在魏国过的并不如意。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时候,知道徐庶和石滔在曹魏官职都不高后,曾感叹到:“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,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?”

徐庶卒年不祥,但他确实是得到了善终,他的一生除了短暂在刘备那里作为军师发挥过自己的才能,在曹魏基本上就是个边缘人,曹操、曹丕父子并不信任他,因此徐庶在曹魏过的其实是非常抑郁的,一方面他很想发挥自己的才智,另一方面他对曹魏政权又非常抵触,因此始终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,可谓是三国最郁闷的一代名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